淺談國畫的鑒賞與收藏
鑒賞本身包括兩個概念,一個是鑒定,一個是欣賞,會鑒定會欣賞才能收藏。
作為中國傳統意義上的中國畫亦稱國畫或水墨畫,幾千年來,無論是人物、山水還是花鳥畫已經形成了具民族文化素養、思維方式、審美意識和哲學觀念的,完整的藝術體系
要鑒賞中國畫,必須有一定的思想修養、文化修養和藝術積淀,必須有一定的繪畫知識、文學知識、歷史乃至哲學知識。
我們首先從美學角度談談怎樣鑒賞中國畫,一幅作品要看構圖、看線條、看色彩,構圖是一幅作品完整的重要因素,構圖是否嚴謹,疏密是否得當,留白、、用光(并非西畫)如何,整體效果如何,初步能判定一幅作品檔次。線條是中國畫到的藝術語言,是作品的靈魂,線條能代表作者的傳統功力。線條嫻熟流暢,自然飄逸是好作品不可缺少的韻律。色彩講究層次,或潑彩或積墨,或厚重或恬淡,必須結合整體效果才能決定。
一個人的美學修養需要時間的積累,讀得多了,看得多了,懂得也就多了。我們不求所有書畫愛好者都去讀《藝術概論》、《美學概論》,但對中國畫創作的基本要素還是應該了解一些的。當然,中國畫的講究太多,什么“八種筆意”、“畫忌六氣”“知白守黑”、“兼工帶寫”等技術術語成百上千,僅皺、擦、點、染的皺法就有幾十種之多。而我們需要的是應用看一幅作品就皺法而言,也只能取其幾法,畫風才能統一。
“形以求真,神以求節;形以求表,神以求心;形以求思,神以求悟。”形以求真,指畫什么像什么,這是畫家的基本功。形以求節,講的是一種節奏美,一種韻律美。一幅畫要達到筆墨流暢,其線條、色彩、乃至布局都必須講求節奏和韻律。把握好節奏和韻律,才能做到色彩、線條與墨色的協調,才能使畫渾然天成。筆墨濃淡干濕運用自如,線條粗細長短有制,色彩明度與色度對比適中,真與節恰到好處。形以求表,外表,表象是自然的流露。神以求心,心,則是畫家需要表現的實質。畫家畫到一定程度,必須變革,而外形的變化不難,難的是內涵的體現。一幅作品有活力有氣勢有張力有內涵,有動感有神韻有靈性,以形寫神,干想妙得,這就是畫作的成功之處。所以,美學修養是書畫鑒賞與收藏的關。
從文學角度鑒賞中國畫,就藝術而論,衡量作品的好壞,不在于畫得像與不像,而在于作品的主題,或者說作品所輻射出的某種觀念、某種思想、某種情緒,能否在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享受的同時,使人從中獲得某種啟迪和教育。搞文學的人都知道,山水、人物、花烏等均可入文入詩入畫,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不過,如何能從書畫作品體悟到一種深層的含義,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內涵,這是需要一定功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沒有文學修養的畫家是畫不出深邃作品的。畫家把內心的感悟用藝術語言來傳遞給大家,把“畫眼”交待給鑒賞者與收藏者,這就是一個畫家要達到的高境界。“深山隱古寺”,寺隱在哪里? 有僧人沿小路往山上擔水,山里能沒古寺嗎?“踏花歸來馬蹄香”,香花在哪里? 有蝴蝶圍繞馬蹄翻飛,那不就是到處花香嗎?鑒賞一幅作品既要看其筆墨功夫要看其內涵,筆墨講的是藝術傳統,內涵講的是藝術魅力。一切藝術作品的就在于此。說的通俗一些,人物畫強調“動勢”“傳神神氣”;山水畫重視“氣勢”、意境”“氣象”;花鳥 (包括動物) 畫側重態勢生機”、“意趣”。這是鑒賞與收藏的*二關。
從歷史和哲學角度鑒賞中國畫。中國畫誕生以來,一般多是有主題的繪畫。從新石器時代的雙鳥紋,它是河姆渡文化中典型有代表性的藝術象形之一,烏與紋飾,展示的原始人開始對自身力量、信念主動認識的一種反映。商、周、戰國時期的青銅器所表現的紋飾,秦、漢時期的瓦當、壁畫、帛畫,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墓壁畫、棺畫、磚畫,到了隋、唐、五代十國的時期用絹設色的一些作品,再到宋、元、明、清由絹本發展到紙本設色,以及到了現代的潑彩潑墨等等,雖然分科越來越細,如魏晉南北朝就把山水畫分成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水墨等形式。但是我們讀這些作品時不難看出,盡管他們創作的時間、年代和形式不同,卻有著鮮明的時代烙印,有著明確的時代主題。就連繪畫的用帛用絹用紙用墨用印都有時代的特征。所以,多看作品,多讀作品,多研究作品,多理解作品表現的內容和表達的主題,多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和時代精神等等,是提高鑒賞水平不可缺少的一環,這是*三關。
薇彧宸文化傳播(深圳)有限公司專注于字畫定制,字畫銷售,字畫買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