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穆松,男,1982年7月出生,博士學位,建筑材料與工程專業,高級工程師,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現任江蘇蘇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蘇博特研究院副院長、國際材料與結構研究實驗聯合會(RILEM)中國分會秘書長。先后獲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 項、省部級科技獎勵5 項、華夏建設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參編國家、省部級標準5 項。獲授權發明專利31件,SCI、EI收錄論文29篇。

穆松在混凝土耐久性理論與提升技術的研究工作中,主持(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課題、國家973 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10 項,取得重要成果。
一是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結構混凝土耐久性劣化機制與設計方法。發展了氯鹽和硫酸鹽、氯鹽與凍融、氯鹽-酸雨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氯離子傳輸模型與設計方法,提出了侵蝕過程中氯鹽濃度變化對硫酸鹽腐蝕膨脹影響的量化函數關系、耐久性模型與設計指標,解決了超鹽漬土地區混凝土耐久性設計難題,建立混凝土鹽凍破壞預測模型,實現了凍融-鹽蝕耦合腐蝕作用下混凝土結構服役壽命終點的科學判定。相關成果已納入標準GB/T 51355-2019《既有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評定》,并作為國際材料與結構研究實驗聯合會技術委員會TC 285-TM技術指南編制基礎。研究成果已得到應用,并獲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二是嚴酷環境下結構混凝土耐久性提升成套技術,推動嚴酷環境下交通、國防等行業結構混凝土耐腐蝕產業的轉型升級。發明混凝土表層無機強化、基體抗侵蝕及鋼筋阻銹三類材料,構建 “阻、隔、緩、延” 耐久性提升成套技術,創新其協同提升技術體系;提出的海洋炎熱-浪濺環境混凝土結構的侵蝕介質傳輸抑制與多羥基氨基有機阻銹的協同技術相關成果,在相關國防項目、莫桑比克馬普托大橋等工程中應用;提出的抗腐蝕納米材料改性混凝土、無機納米表層強化、多羥基氨基有機阻銹的協同技術成果在相關強鹽漬土環境重點工程中應用,并納入標準JC/T 2553-2019《混凝土抗侵蝕抑制劑》、T/CECS 607-2019《鹽漬土環境耐腐蝕混凝土應用技術規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