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大雁(個體經營)
云南文山是三七的原產地和主產地,這是文山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光、熱、水、土、氣等條件所決定的。因三七的貴重和獨特功效,促使三七由野生變人工種植比絕大數中藥材要早。清代乾隆年間《開化府志》中有“開化三七,在市出售,暢銷全國”的記載。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中說:“余在滇時,以書詢廣南守,答云,三七莖葉,畏日惡雨,土司利之,亦勤栽培……蓋皆種生,非野卉也”。目前公認的文山種植歷史不少于400年。全國95%以上的三七產在文山。文山縣已被國家命名為“中國三七之鄉”。 文山三七使用歷史悠久。從趙宜真編撰的《仙傳外科秘方集》(1378年)算起迄今已有625年,民間用三七作為創傷、血癥、滋補強身之藥已上千年,據《本草綱目》記載:“三七近時始出,南人軍中,用為金瘡要藥,云有奇功”。三七“味微甘而苦,頗似人參之味”。又云:“凡杖撲傷損,瘀血淋漓者,隨即嚼爛罨之即止,青腫者即消散。產后服亦良……大抵此藥氣味溫甘微苦,乃陽明劂陰血分之藥,故能治一切血癥”。《本草新編》記載:“三七根,止血之神藥也。無論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獨用亦效,加入補血氣藥中則更神。蓋此藥得補而無沸騰之患,被藥得此而有安靜之休也”。《本草匯言》記載:三七“味甘微苦,性平、無毒”。《本草綱目拾遺》記載:“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訓中藥之最珍貴者。”民國初年,云南文山用三七生產一種叫“白藥丹”的藥物。后來,云南民醫曲煥章以三七為主要原料研制成功馳名中外的金創藥“百寶丹”(即現在的云南白藥)。三七最先被發現的功效是止血、活血化瘀和消腫定痛,隨著科技不斷創新,三七的醫療保健功效得到了新的開發與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