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香酒業有限公司
中國的釀酒技術已有5000年以上的悠久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國酒真正的文化內涵是什么呢?筆者曾于1993年跟隨四川民間一精通堪輿術的師傅研習相地之術,偶得一釀酒之法,據說就是流傳于民間的“杜康之法”。從而了解到中國酒真正的文化內涵是陰陽五行學說和天人合一學說。也了解到杜康發明的秫酒是以高梁為主,以小麥、玉米、稻谷等原料為輔的一種白酒,筆者按該師傅傳授的“杜康之法”進行反復參悟和驗證,確認其香型別具一格,非醬香型、非濃香型、非清香型及現今任何一種香型,確認其香型的主體成份為正丙醇、異戊醇、仲丁醇、異丁醇,并將此香型定義為“露香型”。
《本草綱目》中所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創始。其法用濃酒和糟,蒸令氣上,用氣承取滴露,凡酸壞之酒,皆可蒸燒。”若說蒸餾酒起于元代,那誰能告訴我杜康用高梁作的“秫酒”為何酒?因此,制燒酒之法僅僅是一種改善口感和殺菌保存工藝,并非是蒸餾酒的起源,故蒸餾酒起源于元代的說法是某些專家學者的斷章取義。蒸餾酒的起源在儀狄、杜康之間的年代就有了。其法是用竹編的蒸籠,最多七層,每一層放中藥材與酒糟混蒸以調味,蒸出的酒從蒸籠頂端由竹管導出經竹管上的冷凝器后進行收集。因中藥材的加入使酒的成份復雜而口感不純,必須進行貯藏。貯藏技術乃杜康之法的擇重點,其法為選擇地氣沖和之處,用外敷有中藥材的酒壇盛酒埋入地下,經3-5年甚至數十年的貯藏后啟出飲用。秫酒盛行于秦代以前,到了秦代,“焚書坑儒”和民間禁釀私酒法令的頒布,使秫酒的生產工藝幾乎失傳。另外,杜康之法對擇地的要求極高,這也是杜康之法難傳的主要原因。因此,自秦代以后杜康之法的傳承主要掌握在民間極少數精通堪輿術的大師手里。
自漢代以后,因秫酒的生產工藝受秦朝政治的巨大影響而幾乎失傳,導致了露香型酒向清香型酒的衍變,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中所言之酒,已非真正意義上的秫酒而是時人的附會之說,其時的白酒香型已衍變成了介于露香型與清香型之間的一種香型。
唐宋元明時期的社會動蕩,促成了黃酒釀造技術的巨大發展,此時人們對酒的貯藏已不重視,儀狄、杜康釀酒之理論精髓也在這一時期逐漸失落。因此,北宋末期成書的《北山酒經》在世人看來是酒業大發展的標志,而事實上則是釀酒之理論精髓“失落”的重要標志。到了元明時期,儀狄、杜康作酒之法已基本上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