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瓷器修復中心
廣東瓷器修復中心
一直以來,古陶瓷修復是文物修復界首推難度,品質要求高的一門技藝,專業人士卻極度匱乏。
古瓷修復是一項綜合造型、雕塑、色彩、書法、繪畫、化工等的特殊藝術創作。古陶瓷修復必須一件一件精雕細琢,一條看似簡單的青花線條,在修復過程中仍然要做到“色分五彩”。修復一件瓷器一般需要幾周、幾個月,有的甚至需要兩三年。
修復古瓷除了要做到“修舊如舊、最小干預”,還有一點最重要的——可逆修復。目前使用的黏合劑、補缺材料未必經得起時間考驗,未來如果有更純熟的材料出現,還可以拆了重修。“就是給后人留一條路子。”
古陶瓷修復技藝其實是中國古老的一項傳統技藝,《景德鎮陶錄》中就記載了景德鎮陶工粘合碗盞的方法。“粘碗盞法,用未蒸熟面筋入篩,凈細石灰少許,杵數百下,忽化開入水,以之粘定縛牢,陰干。自不脫,勝于釘鉗。但不可水內久浸。又凡瓷器破損,或用糯米粥和雞子清,研極膠粘,入粉少許,再研,以粘瓷損處。”這也許是最早的關于陶瓷修復的記載了。
現代古陶瓷修復的類型主要有:考古修復、博物館展覽修復、商業修復這三種類型。考古修復和博物館展覽修復都要求在修復過程中無損傷修復,還原陶瓷本來的面目,達到修舊如舊的標準。考古研究修復可以說是三種修復類型中最容易的,只需要把古陶瓷破碎的部分拼接粘牢,將缺少的部分用石膏補上,打磨修型,恢復原樣即可。商業修復則沒有一個特定的標準,如修復水平不到,則不利于展覽和交易,如修“過”了,則很容易修舊如新,造成文物破壞。目前社會上的修復還是以博物館展覽修復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