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脫毛的原因
牛脫毛的原因
1、營養性脫毛
多發生于冬季,由于這時青草枯萎,養殖牛多靠作物秸稈、稻草、麥稈、豆秸等充饑,營養缺乏,飲水不足,可出現清瘦脫毛,身上被毛稀拉脫落,但很少成片脫落,皮膚無炎癥,一般不癢。病畜腸胃功能減退,易發生便秘。
2、蛔蟲病脫毛
多發生于90日齡內的犢牛,尤其是30~40日齡的小牛更為嚴重。脫毛的部位多在耆胛兩側,有手掌大小、圓形、光滑、平整的禿斑,無出血現象,其他部位很少脫毛。
3、類圓線蟲病脫毛
多發生于4月齡左右的犢牛。脫毛部位集中在下腹部和腹側。由于患犢舌舐和擦癢,使被毛成片脫落;如擦傷出血,則形成硬塊。病犢常伴有持續性拉稀。
4、線癬脫毛
脫毛位置多局限于顏面部,周圍邊緣明顯,常形成水皰,痂皮很厚,發癢。
5、疥螨、癢螨癥脫毛
前者脫毛多在頭、頸部,后者脫毛多出現于肩、頸及尾根部,患處極癢,病犢常挨近木樁、樹干或墻壁擦癢,出血后形成痂皮,皮膚出現皺褶或龜裂,被毛脫落。
6、防治方法
防治脫毛,養殖牛必須注意添喂精料,補喂玉米、麥糠、甘薯或青貯飼料等;喂給鹽水,每1000毫升水中加入食鹽2~3克。或每牛每次灌服復合維生素b液30~50毫升,或口服復合維生素b5~30片,每天2次,連用3~4天。
對患蛔蟲和類圓線蟲癥的犢牛,按每千克體重一次內服伊維菌素8毫克。患錢癬的犢牛,應用3%來蘇兒洗去痂塊后,涂擦5%碘酒,每天1~2次,連用3~4天。
牛脫毛嚴格來說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臨床上多種疾病 都可表現出這一癥狀,治療上應區別不同的原因而采取相應的方法。
犢牛脫毛癥及犢牛遺傳性角化不全癥。其癥狀表 現特點為犢牛出生時正常,但到1-2月齡時表現腋下、腹脅 部、膝部、飛節及肘部、頜下、頸部等部位無毛區,且局部皮膚 呈現鱗片狀或厚痂皮形式的角化不全。
鋅代謝有關,補鋅(氧化鋅每天0.5克口服)有較好治療效 果。但停止治療后易復發,用藥劑量應隨體重增加而增加。 此外,還有發生于荷斯坦牛的致死性稀毛癥(通常生后數小時 死亡),發生于娟姍牛、荷斯坦牛的非致死性稀毛癥等(表現出生時即被毛稀少,為先天性遺傳因素所致,尚無有效治療方 法)。
因肺炎、敗血癥、嚴重腹瀉而發高燒等的重病牛在患 病期間、病后數天內或病后2~3個月內,偶爾會出現頸、軀 干、四肢等部位大面積脫毛、脫毛后裸露健康皮膚;另外一種 情況由于疾病衰弱等原因,長期臥地,糞尿污物持久浸澤皮膚 而引起的局部脫毛,同時皮膚因受刺激而呈粉紅色或紅色。
這類病的治療首先用溫肥皂水清洗患部,使患部保 持干燥,勤換墊草并使墊草保持清潔干爽,皮膚裸露區域可外 用氧化鋅軟膏,同時注意治療原發性疾病,如原發性疾病治 愈,局部脫毛可逐步完全恢復。
由外寄生蟲病(如疥癬)引 起的脫毛,除有局部脫毛癥狀外,另有原發性疾病的特征性癥 狀。對此類脫毛的治療,應針對病因,重點治療原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