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用益生菌喂養肉鴨技術
益富源禽用益生菌在肉鴨養殖中的應用
飼養方式的確定
目前比較常見的飼養方式主要有離地網上飼養、地面飼養兩種。至于選擇哪種飼養方式,要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因地制宜確定。集約化飼養肉仔鴨多以舍飼地面圈養為主,或在有條件(近處有池塘、水庫等)的地方多采用前期(1~3周齡)地面圈養,后期(4~7周齡)圈放結合方式。離地網養是一種新型的飼養方式,不設運動場、不設游泳池、不用墊料,全期在圈內網上飼養,肉鴨能在圈內連續覓食、飲水和排泄。
選好健壯雛鴨
肉用雛鴨必須來源于健康的種鴨,種母鴨在產蛋前經免疫接種過鴨瘟、禽霍亂、病毒性肝炎等疫苗,以保證育雛期內免受這些傳染病的危害。選購雛鴨在出殼后羽毛干后即可挑選,健壯雛鴨大小基本一致,體重 55~60克,無大肚臍、歪頭、拐腳等不良外形,毛色以蠟黃色為佳,太深(黃中帶深紅)或太淡(淺黃)均是孵化溫度偏差的結果。
精心管理
1、飲水。雛鴨入舍后必須先飲水,這樣有利于清理胃腸,排出胎糞, 水溫要求在20℃~25℃。在首次飲水中加入5%的紅糖、2%的益富源動物食用益生菌菌液和0.1%的維生素c,對提高成活率有明顯效果。
2、開食。飲水后讓雛鴨開食。 方法:在席子或塑料薄膜上撒上配好的飼料(拌蛋黃更好)或煮熟的米飯(用清水沖洗,要求不粘),調教雛鴨學會采食。對不會開食的雛鴨,要進行人工輔助,即將飼料和米飯填入雛鴨口中, 讓其咀嚼,逐步學會自食。
投料每天不少于6次,自由采食,讓雛鴨吃飽;3周齡后,每天喂料3次~4次,喂量隨著日齡的增加而逐步增多。
3、溫度。由于雛鴨抗寒能力差,初生雛鴨需要較高的環境溫度。 隨著日齡的增加,室溫要逐漸降低,保溫期約2周~3周。1日齡30℃~28℃;4日~6日齡28℃~26℃;7日~10日齡26℃~24℃;11日~14日齡24℃~22℃;10日~20日齡22℃~20℃;21日齡后,雛鴨具備一定的抗寒能力,在氣溫15 ℃左右時,就不需要人工供溫。供溫方法可采用育雛傘保溫或煙道保溫。
4、通風。合理的通風透氣,是為了供給鴨足夠的新鮮空氣。 排除鴨舍內的濕氣、二氧化碳、氨氣等有害氣體,保持鴨群良好的健康狀況和生長速度。要求以人進入鴨舍內不感到悶氣和刺激眼、鼻為好。 做法:適當開啟朝南窗戶,在雛鴨飲水、吃食時給以通氣換氣,冬季可在中午進行。
5、光照。在日照不足的情況下,可增加人工光照。具體做法:第1周內,按20平方米~30平方米懸掛60瓦燈泡,離地面高1.5米左右,第2周后, 將燈泡換為40瓦。從出殼到8周齡,每天必須保持23小時光照。
嚴格防疫
雛鴨的常見病有鴨瘟、霍亂和病毒性肝炎等, 有效控制以上疾病的發生是飼養成敗的關鍵。要定期進行疫苗接種,1日齡接種鴨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20日齡注射鴨瘟雞胚化弱毒疫苗。雛鴨1~5日齡用萬分之二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作飲水;6~8日齡用50倍濃度的益富源動物食用益生菌菌液稀釋液作飲水;9~13日齡用萬分之二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作飲水;14日至出欄用200倍濃度的益富源益富源動物食用益生菌菌液稀釋液作飲水。搞好清潔應貫穿養鴨的整個過程,這是防疫保健的最根本措施。要注意保持鴨舍環境清潔衛生,育雛室外每隔7 ~10天要用石灰消毒一次。每日清除鴨舍內鴨糞,經常洗刷食槽,定期消毒,不喂腐敗劣質飼料,保證料槽內飼料不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