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中學教師資格證筆試答案
中學綜合素質-2021年下教師資格證考試真題及答案
二、材料分析題(共3道大題,每道大題14分,共42分)
30.
恰當,符合新課程下的教師觀的要求。
(1)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2)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合作。
(3)教師是終身學習的踐行者。
(4)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
總之,材料中董老師的教學行為是正確的,真正促進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31.
王老師的教學行為是正確的,體現了教師職業道德的相關要求。
(1)為人師表。
(2)終身學習。
(3)愛崗敬業。
(4)教書育人。
(5)關愛學生。
總之,材料中王老師踐行了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相關要求,我們應該積極學習。
32.
(1)禮是整個中國人世界里一切習谷行為的準則,標志著中國的特殊性。中國是文明禮儀之邦,禮儀與文明是相統一的,禮儀是文明的載體,文明是禮儀的內涵,沒有了禮儀,文明也就無所依附。
(2)1.在甲骨文中、"豐”的頂部就原指美玉、我部就像有支的建鼓、合超來就是擊鼓務樂,用關玉敬本祖先和神靈。土到定義、就是覆行歌神樹福的儀式。
2.禮”是根據時間、場合對象制訂的、并不需要時時、處處、人人都去掌握。是整個中國人世界里一切習谷行為的準則,標志著中國的特殊性。
3.現代的“禮”、主要體現在外交和社交領域,而“禮”在古代還被看作是核心價值觀,用來調整社會關系,具有制度屬性和法律屬性,是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范,即所謂“扎法”。“禮”的本意是“別尊卑,等責賤”,其本質是對奴隸主中不同等級的人所享有不同禮遇的規定。先秦諸子祁強調”禮”的作用在于維持建立在等級制度和親屬關系上的社會差異,這也正是“禮”的本質內涵。
三、寫作題(共1道大題,50分)
漢朝董遇有“三余”說:“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大意是,冬天是一年中的余暇,夜晚是一天的余暇,陰雨天是平時的余暇,這些時間正好可以用來讀書。
畫家齊白石曾以“余”“魚”同音,作《三余圖》,并題識:三余者,昔人故事,余字不能畫,借魚之形,取其音,白石有三余日:畫者,工之余;詩者,睡之余;壽者,劫之余。
綜合上述材料所引發的思考和感悟,寫一篇論說文。(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寫作,角度自選,立意自定,標題自擬,不少于1000字)
參考立意
立意分析: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學習亦是如此,如同董遇對學生的教育一般,世人皆應當利用一切空余時間學習,也如同齊白石的三余所言,詩者,睡之余;畫者,工之余;壽者,劫之余。在任何一個不經意的小時間里,皆可能有所成就。
一等立意:時不我待,稍縱即逝,應當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