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食用菌生產技術指導意見
一、出菇管理
1. 溫度管理
全國一些地區春季氣溫不穩定,并有倒春寒天氣發生,應隨時關注氣溫變化。溫度**5℃時做好增溫工作,適當減少噴水和通風次數,棚外加蓋保溫物減少生物熱損失,必要時還可采用熱泵等加溫措施;溫度**25℃時加強通風降溫,保食用菌適宜的出菇溫度。
2. 水分管理
隨著氣溫升高,春菇水分管理需輕噴勤噴,晴天多噴,陰雨天少噴或不噴,保持空間濕度85%~95%。春菇中后期,氣溫偏高,濕度調控結合通風進行,保出菇濕度和春菇質量。層架栽培的香菇菌棒采收香菇后注水,注水量隨采收批次而增加,濕度不**65%。
3. 光照通風管理
大部分食用菌出菇期需要散射光刺激,但要避免強光照射。當打開棚外覆蓋物時,須注意棚內遮光。食用菌出菇期呼吸作用增強,氧氣不足會抑制子實體形成與生長。在保證棚內溫濕度適宜的情況下,盡量增加通風量。在氣溫較高的時段進行通風換氣,單次10~30分鐘。每次噴水后也須通風換氣。通風頻率和時長,可視天氣情況酌情操作。
4. 病蟲害防治
春季氣溫回升,病蟲害開始活躍,生產中應以預防為主、無害化控制為輔。確保棚內外無廢棄菌包、污水、雜草、垃圾等,通風口、進出口等地加裝防蟲網、撒布石灰等形成隔離帶,棚內設置黑光燈、黃板等,加強管理盡量形成一個有利于食用菌生長發育而不利于病蟲發生繁殖的生態條件。一旦有病蟲害發生,可采用低毒低殘劑,對類病害可用農用、微生物制劑等物,對類病害可用**劑、甲基硫菌靈、百菌清、多菌靈等藥物,對蟲害可用阿維菌素、甲維高氯氟、菊酯類、苯基吡唑類等物。藥物只可在子實體未發生時使用,且不可直接噴到子實體發生部位。
二、采菇管理
根據品種特性適期采收,可進行挑采,提前或延后采收都可能影響商品**。采收前至少1天停止噴水。采收后可進行分等分級或初加工,一般需低溫冷藏。多潮采收的食用菌,每潮采收后應及時,并清潔菇棚,發現雜菌污染應及時局部。
三、下茬菇生產準備工作
1. 制種
選用優質、高產、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商品性好的品種。母種可用pda培養基擴繁保存,原種(或栽培種)可用麥粒、枝條、棉籽殼麩皮等多種培養基制作。接種要在無菌條件下進行。大部分食用菌發菌較適宜溫度在25℃左右,空氣相對濕度在60%~70%,須全程避光。接種后,每天觀測發菌室溫度、濕度和料溫,及時調整條件。7~10天后,進行雜菌檢查,及時處理有污染的菌種。待發菌完成后,暫存于低溫潔凈場所備用。
2. 備料
根據生產計劃,做好生產資料的采購安排,選用新鮮、干燥、無霉變腐爛的優質原料,妥善保存,防淋、防潮、防霉、防鼠、防蟲。使用前2~3天,要徹底暴曬,達到“焦干”程度,并確保曬勻曬透。推薦采用熟料袋栽或瓶栽的發菌模式。如需覆土出菇,還應提前備好覆土材料。使用前,按常規方法進行,如暴曬、熱處理等。使用時,一般保持含水量30%~40%、ph7.0左右。
3. 場地準備
上茬菇全部完成采收后,應及時清場,運離廢菌渣、雜物、雜草等,并平整,做好排水設施。清潔整理后應進行滅蟲和處理。滅蟲可用密閉熏蒸。新棚可在地面撒薄層石灰或石硫合劑,老棚可用劑處理。滅蟲后需通風干燥,也可掀膜曬地,直至下次使用。設施周邊也要保持清潔,過于干燥或揚塵天氣可適當噴水降塵。
來源:山西新聞網、即墨農業農村
湖北佳潤機械有限公司專注于食用菌機械設備,流水線注水機,裝袋機,扎口機,窩口機,拌料機,滅菌鍋爐,烘干機,粉碎機,分離等